close


屏東縣名由來

本文已出版,若要引用,請在留言版留言與traveler聯絡。

        荷治時代活動於屏東縣的原住民,若依現今族群分類,多為平埔、魯凱、排灣等族群,由於當時各村落名稱之標記,或各自採取發音近似的拼音文字,或由外來探險家自行命名。如西元一六二五年(明代熹宗天啟五年)荷蘭人雅各‧埃斯布蘭特松‧諾得洛斯(Jacob Ijsbrandtsz Noordeloos)領隊的兩支探險隊,環航臺灣全島,繪製臺灣海圖,原稱北港圖(PACKAN ALSOO),是荷蘭人第一張將臺灣繪製成一個完整島嶼的地圖,圖中標示出Tansuy,在今高屏溪出海口,應為當時平埔族語或是福佬語「淡水」的音譯;河流出海口外畫有一島嶼為Mattyson Iylant,為今日的小琉球島。又如荷蘭人統治臺灣時設置的南部地方集會區中,Verovorongh附近諸村指稱今日高屏溪流域,亦有已為漢字名者,大多成為往後的地名,例如瑯嶠為今之恆春地區。明鄭時代鄭氏家族只到達高屏溪以南部分地區,所以尚無大範圍的地名出現。

        清代康熙五十八年(1719)左右,因居住人口日增,鳳山縣所轄之地增為九里。其中增加的淡水港東里、淡水港西里,乃首次出現於文獻記載。此兩地因分別位於東港溪東、西兩側而得名,至乾隆年間已簡稱為港東里和港西里,仍隸屬於鳳山縣之下。

        阿猴原為鳳山八社平埔族群的社名,該族在荷治時代音譯AkauwAckauw……等,其義不詳。清光緒三年(1877立於屏東書院(今屏東市孔廟)的〈章程碑記〉碑文中記載「嘉慶甲戌年邑主楚江吳性誠與緱山諸先生總理郭萃、林夢陽、……(南部碑文:358)」,本地被稱為「緱山」。日治時代明治三十年(1897)設阿猴辨務署,管轄港西中里內除六堆以外之各街庄。明治三十四年(1901)始將北部屏東平原劃歸阿猴廳管轄,南部恆春半島則屬恆春廳轄區。

    明治三十八年(1905三月勒令第九十號公布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制中改正之件,將阿猴廳改成阿緱廳。主要是因為「阿猴」地名是從平埔族鳳山八社中阿猴社音譯而來,在文字上不具任何意義。隨著該地發展,成為區域中心地位後,選用文雅字彙取代原有的地名,所以改稱阿緱(臺慣五:221-222)。明治四十二年(1909撤廢恆春廳,歸併阿緱廳,本縣至此方與現行行政區大致吻合。

        大正九年(1920)廢廳縣,改行州郡制。阿緱廳併入高雄州管轄,並將原阿緱廳分為屏東、東港、潮州、恆春四郡。據傳日本人因阿緱位於半屏山之東,故改稱阿緱為屏東。但屏東一詞由來已久,嘉慶二十年(1815)鳳山知縣吳性誠與貢生郭萃、林夢陽等人便捐地集資興建「屏東書院」。日本政府有感阿緱街地位形勢日益重要,不僅於明治四十一年(1908)九曲堂--阿緱間專用鐵道架設竣工,成為進出高雄的要道,大正九年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更將本社設於本地,也許為彰顯阿緱一地的重要性與日本政府注重文教的精神,故以位於阿緱街的屏東書院之「屏東」為郡名。民國時代亦沿用屏東地名以為縣名,稱「屏東縣」。

PS.文中所附之屏東縣行政區劃圖(清代末期)是traveler將《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》之〈鳳山縣全圖〉與《恆春縣志》之〈恆春縣全圖〉修正合併繪製而成。完成當夜,traveler對著這張「創舉地圖」忍不住地竊笑了起來,之所以「竊笑」,是因為怕半夜笑太大聲會驚嚇到熟睡的父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ung69 的頭像
    chiung69

    時空之間

    chiung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